文/樂居財經鄧鑫妮
黃楚龍笑著舉起酒杯,向周圍的高管致意,然后一飲而盡。智善生活(836397.NQ)掛牌新三板的答謝酒會上,燈光璀璨、談笑風生,一派熱鬧的景象。
然而就在這場酒會的六年后,智善生活卻面臨摘牌離開新三板的窘境。
(資料圖片)
7月12日,智善生活停牌,正式終止掛牌的議案有待兩天后的股東大會審議。
談及智善生活,總能聯想到它一母雙生的兄弟公司——星河商置,同出一門,眼下的境遇卻大不相同。一家已經從新三板躍至港交所主板,一家卻還在退市邊緣掙扎。
事實上,從星河商置2019年沖擊港交所,并最終裝入星盛商業上市后,二者的道路已然不同,從實控人黃楚龍的態度也可琢磨出一二來。
7月5日,黃楚龍連續兩天增持星盛商業,增持后其持股量達到73.61%,這已經是今年的第三次主動收股。
與之對比的是,黃楚龍在智善生活中的直接持股量,上市至今沒有分毫變化。
智善生活和其他新板三物企有著同樣的困擾,股票交易流動性差,躺在新三板多年,“0”交易量的情況占了絕大多數,如今已走到了退市邊緣。
新三板沉浮六年
對于此次申請退市,智善生活僅表示是自身發展的需要,經慎重考慮后的決定。
該解釋也為智善生活未來的發展路徑留下了無限想象空間,有業內人士猜測,不排除會將其裝入黃楚龍旗下的港股上市公司星盛商業。
該猜測不無緣由,在業務從屬上,智善生活與星盛商業都屬于物管行業,舍棄新三板投奔流動性更高的港股市場,如果再能從規模和盈利上助力星盛商業,也算是一舉兩得;而另一方面,星盛商業的前身星河商置當年從新三板退市時,給出的理由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
智善生活的股權結構簡單,共有兩位直接持股股東,一個是星河置業集團,另一個是黃楚龍,二者分別持股95%和5%。往上穿透,則由黃楚龍受益全部股份,為實際控制人。
據悉,星河控股當時對智善生活的規劃,是采用管理輸出、兼并收購等方式承接住宅、商業、辦公、旅游地產等物業管理業務,加大培育非主營業務產業,拓展社區服務,提升增值服務收入。
2016年掛牌時,智善生活在管的項目有35個,管理的物業面積已達672萬平方米,且物業類型涵蓋住宅、寫字樓、購物中心、產業園區、酒店式公寓等。
最新的規模情況,智善生活并未在財報中公布,不過據公開資料披露,其項目合約面積已超5000萬方,在管項目百余個,業務覆蓋30多個城市。
兩子公司虧損57.7萬
“力爭在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10億元。”曾經立下的flag還是倒了,時至今日智善生活都沒有完成目標。
不僅營收業績食言,智善生活的財務狀況也不甚理想。4月底,智善生活披露2021年財報,同時發布一條“擬向招商銀行申請8000萬元的綜合授信額度”的公告。
智善生活表示,本次申請銀行授信額度是為了公司經營發展需求,通過銀行授信的融資方式為公司擴大發展補充流動資金,有利于改善公司財務狀況,對公司日常性經營產生積極的影響,進一步促進公司業務發展,符合公司和全體股東的利益。
一時間,智善生活的財務狀況引發外界關注。
報告期內,智善生活共有2家主要控股子公司虧損,其中,深圳市星河美居裝飾虧損29.7萬元,星味佳(深圳)餐飲虧損28萬元。
現金流方面,2021年智善生活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8430萬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0.66%。流動負債約4.65億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9160萬元,漲幅24.5%。
此外,智善生活的資產負債率多年居于高位。2017年-2021年,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0.72%、76.97%、74.99%、75.41%、72.84%。
目前,智善生活主營物業管理服務、地產開發前期配合物業及其他服務等業務,主要為為住宅、商業、物業、產業園及其他機構提供物業管理服務。
截至2021年末,智善生活總營收6.75億元,同比增長20.63%;毛利率為23.59%,上年同期為23.06%;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882.04萬元,同比增長25.73%。
劍走兩級
從放出分拆上市的信號,到最終登上新三板的舞臺,黃楚龍也曾為智善生活費了一番心思。
“我們現在準備在新三板上市,會把下面幾塊業務分拆后掛牌,年底準備掛牌一兩家。”2015年6月,時任星河集團總裁的姚惠瓊向外界透露。
籌備上市時,智善生活完成更名,公司名稱由“深圳市星河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變更為“深圳星河智善生活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6月8日,一聲響亮的鐘聲從北京金融大街傳出,智善生活拉開上市序幕,星河控股的資本之路也由此開始。
同年12月,星河商置也在新三板落腳,彼時星河控股旗下已經有兩家上市公司。
剛進入資本市場,兩家公司在同一起跑線,智善生活掛牌的時間甚至更早。
2019年,二者走到分岔路口,星河商置以“自身發展的需要”為由退出了新三板,智善生活卻沒有任何動作。
早在2018年,黃楚龍就放出豪言:“星河控股集團未來五年力爭整體達成1500億元營業規模,150億元營業利潤,地產邁入全國四十強,商業邁入全國十強,產業進軍全國六強。”
或許在個時候,黃楚龍就有了角逐更大的資本舞臺的籌劃。
2019年8月23日,星河商置從新三板摘牌退市,隨后經過一系列股權轉讓、收并購、注銷公司、成立公司的操作,以星盛商業之名沖擊港股資本市場。
不過,上市也非一帆風順,首戰折戟又迅速二度遞表,經過一年多的等待,星盛商業終于敲響港交所的鐘聲。
如今,星盛商業已經上市一年多,其憑借著“純商管”的特點在港交所站穩腳跟。
截至2021年末,星盛商業實現收入約為5.72億元,同比增長約29.5%;毛利率為57.7%,同比上升約1.4個百分比;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約為1.85億元,同比增長約45.8%。
期內,其商業運營服務的合約建筑面積約為390萬平方米,商業運營服務的已開業建筑面積約為181.6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