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佳 北京報道
(資料圖)
2022年,盡管房地產行業隨著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尤其是優質房地產企業的融資環境明顯改善,但個別房地產企業償債壓力仍然較大,市場整體仍在恢復中。
從已披露的六家國有大行年報數據來看,去年房地產貸款不良率出現較明顯的上升,且相關風險直到現在還在進一步釋放。
不過對于房地產行業面臨的困境,各家銀行都表現出積極的一面。
“我們對房地產行業充滿信心,對中國經濟的恢復更充滿信心。”3月31日在中國銀行(601988)召開的業績發布會上,行長劉金談到對房地產行業發展看法時表示,隨著各項支持房地產政策的陸續落地,市場會有一個恢復過程,房地產企業也一定會回到正常健康發展的軌道。
此外,對于2023年房地產領域的信貸投放,建設銀行(601939)副行長崔勇在業績發布會上用“在總量上要保持穩定的增長”“在節奏上適度靠前”形容建行今年的信貸投放。
房地產不良率改善明顯
2022年受房地產等行業下行影響,銀行風險管控壓力增大。凈利息收益率和資產回報率不斷下降,銀行經營壓力有所增加。
從六大行披露的數據來看,截至2022年末,六大行不良貸款余額共計12759.96億元,較2021年末11644.57億元增加了1115.39億元。
從資產質量來看,2022年五家國有大行均實現了不良貸款率的改善,其中工商銀行(601398)和建設銀行不良貸款率均從2021年的1.42%降至1.38%。雖然郵儲銀行(601658)不良貸款率較2021年提升0.02個百分點至0.84%,但在六大行中仍然最低,也是唯一一家不良率低于1%的大行。
具體分布方面,房地產領域不良貸款率抬升情況依然存在。與此同時,五家國有大行公布的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也在集體走高。
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601288)、郵儲銀行和交通銀行(601328)的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分別為0.39%、0.37%、0.51%、0.57%和0.44%;而2021年末,上述五家國有大行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分別為0.24%、0.20%、0.36%、0.44%和0.34%。
財經評論員譚浩俊分析指出,據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38.8萬億元。按照五大行個人房貸不良率上升的實際情況,平均上升幅度超過了0.15%,那么2022年個人房貸中的不良貸款額至少增加了580億元,實際應當大于這個數據。
對于造成個人房貸不良率集體走高的原因,譚浩俊對《》記者表示,主要是疫情影響導致一些購房者失去了工作,沒有收入來源而無力按時償還房貸。而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房貸利率的下調,讓仍在按照高利率支付房貸利息的購房者感到了迷茫和糾結。
業內人士則分析表示,對于不同銀行間房地產貸款不良率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有些銀行發放的房地產貸款金額大幅上升也會引發不良率的變動,要結合分子分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房地產風險今年將出清
關于房地產領域風險敞口問題,工商銀行副行長王景武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去年雖然受到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有所上升,但是工商銀行的房地產業貸款占比較低,風險也是總體可控的,不會對全行資產質量產生大的影響。
“后續隨著經濟的加快復蘇,以及‘金融16條’和‘保交樓’等政策的有序推進,預計房地產領域的風險也會逐步得到有效的化解。”王景武如是說。
農行副行長張旭光亦指出,農行當前房地產行業資產質量總體風險可控,針對相關房企的風險計提了充分的撥備。目前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企穩回暖向好,整個按揭貸款需求也在轉好。
交通銀行則是在年報中解釋了房地產業貸款不良提升的原因,“2022年部分房地產企業運營和財務狀況持續承壓,流動性風險凸顯,在公開市場出現債務違約或負面輿情。本行按照實質性風險判斷原則將所涉及的部分房地產項目貸款下遷不良,同時進一步加強相關貸款的風險管理和清收處置。”
展望2023年,中國銀行風險總監劉堅東在業績發布會上指出,“中國宏觀經濟總體來講,我們認為復蘇的趨勢是不斷的確立當中,財政政策會加力提效,貨幣政策會進一步精準有力,消費需求也會得到提振,房地產市場也已經出現了回暖的跡象,基建和制造業投資保持強勁。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將會給銀行帶來更多的業務機會,我們對未來是充滿信心,也會繼續加大整體的信貸投放力度,支持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針對投資者關心的房地產不良何時會出現拐點?招商銀行(600036)副行長兼首席風險官朱江濤預計,2023年整個房地產不良生成相較2022年會有大幅度下降趨勢,但整個季度之間的生成不會太過均衡。
“各商業銀行都普遍認為銀行系統的房地產風險得到了充分釋放。同時預計,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復蘇和行業提振,房地產風險在2023年將得到基本出清。此類表述也和兩會提及的防范化解房地產金融風險的總基調吻合,是今年房地產領域化解風險的重要工作和體現。”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坦言。
關鍵詞: